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,已形成大量“421”家庭结构,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,“空巢”老人、无助老人也正在扩大。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,如何适应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,为年轻人创业分忧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,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,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、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。
一、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
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%,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%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。据统计,我市总人口约49万人,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%。统计结果显示,我市已迈入老龄化社会。我市辖453个村民居委会,29个社区居委会。现共建养老服务机构14所、正在建设的1所,其中:五保服务机构10所,民办养老服务机构5所。同时,16个乡(镇、办事处)和157个村民委员会(社区居民委员会)开展了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工作。经调查了解,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有:
1、养老服务政策建设滞后。目前,有关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,缺少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。各级政府的配套政策也不到位,导致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进展缓慢,养老服务水平较低。
2、养老机构服务资金短缺。目前,社会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需求量很大,而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力投资显然是不现实的。上级政府对养老服务的补贴资金明显不足,财政投入少、政策含金量小。此外,土地办理困难等问题成为制约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,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。
3、养老机构服务范围偏窄。目前,我市的养老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料、文化娱乐、康复护理为主,层次偏低,技术含量不高,属于较低水平的养老照护。养老除了要保障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外,还需要大量适合老年人心理、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。而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、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,现有养老机构在老人心理咨询、精神慰藉、权益保护、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方面还有待提高。
4、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。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看,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非常匮乏。绝大部分来自下岗职工及周边乡村的农村妇女,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护理培训,对养老服务的认知仅停留在日常生活服务层面,对老年精神文化服务知之甚少。由于工资待遇低,社会认可度不高等,那些能掌握老人的生理、心理及医学护理知识,熟悉相关法律政策,能够满足多层次老人需求的专业人才很难吸引进来。
二、为此,特提出如下建议:
1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,鼓励医疗机构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。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,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,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或转型开办老年护理机构,增强为老年人提供便捷、优惠养老和医疗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。
2、积极创办“神农健康城”,组织政府职能部门、专家、学者,在充分调研、论证的基础上,制定方案政策,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“住、养、医、护、康”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。
3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在财力、人力、物力方面给予支持,并按照合理规划、有序指导的原则,鼓励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、全托、半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料服务,不断提高老年护理、康复护理、家庭护理等服务质量水平。
4、适当调整护理服务价格,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、慢性病管理、康复、健康教育和咨询、中医保健等健康养老服务,不断丰富健康养老内涵质量。
5、建立健全执业资格制度。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,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,对培训合格的,发放执业证书,为养老服务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。
6、解放思想,多方借鉴,开拓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思路。养老服务业虽然服务对象是迟暮老人,但却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“朝阳产业”。要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新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,而法国、日本等养老服务业发达的先进国家的行业发展理念,更值得我们借鉴。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单单是家庭、社区、养老机构三方的问题和责任,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参与,改变思维、创新发展模式和渠道,共同把社会养老服务业做大做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