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工党高平支部
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,有效促进全市农业现代化、打赢脱贫攻坚战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收入和农民收入,我们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,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高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
我市农业总人口40.92万人,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11.17万人。耕地面积69.4万亩,全市人均耕地约1.6亩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,农产品质量优良,富硒土壤面积392km2,占县域面积的41.44%,是山西省富硒土壤面积分布最广地区。
近年来,我市构建了以生猪养殖、设施蔬菜为主导,黄梨、丝绸为特色的、相对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链。全市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.2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69元。
二、当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
一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,缺乏统一规划。到目前为止,我市还未建成一个专业的粮食类现代综合物流园区。市场总量和布局不尽合理,专业品种规模化生产格局未形成,出现了“有场无市”和“有市无场”的现象。没有大客商及大宗交易,店上蔬菜批发市场也仅仅是本地小商小贩的交易场所,农产品大部分只用于自足,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、名品,相应的经济价值也就无从谈起。
二是标准化程度不高、科技含量低。当前,我市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,成果转化率低。过去偏重粮食作物和产量,忽视优质特色、节本增效和产业开发。比如,我们的大黄梨、小杂粮、中药材,在药食同源、植物提取、新食品添加等高精尖技术推广领域无人问津,基本处于空白状态。加之,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,且多为“3860”人群,缺乏专业技术指导,参与融合能力相对较差。
三是品牌竞争力较弱,产业体系不完善。全市拥有高平生猪、长平蔬菜、铁炉贡梨、四明山苹果等农业品牌600多个,但省级名牌产品仅有5个,国家级品牌只有1个,不足品牌总数的1%,品牌小而杂,缺乏竞争力。由于专业品种规模化生产格局未形成,按标生产的农产品凤毛麟角,精细深加工产品缺乏,许多品质优良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形式销售,不仅价格上不去,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。
四是龙头带动不强,市场营销乏力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,引领作用不大,产业关联度低,市场竞争能力弱。空壳社、休眠社、僵尸社一定程度的存在。全市农民合作社有972家,晋城市级示范社77家,省级示范社19家,国家级示范社仅有3家。整体上看,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松散,服务功能弱,协作水平低,带动能力不强,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。在市场营销方面,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规模和水平较低,尚处于起步阶段。尽管当前电子商务产业园也投入运行,全国知名电商平台企业也入驻我市,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,电商发展已经滞后。
三、意见和建议
一是政府要发挥桥梁作用。在农业政策制定、结构调整、财力投放、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。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在基础设施、农田管理、生产加工、物流配送、品质追溯等方面提高补助标准,打造完整的功能农业标准化建设,打响功能农业的品牌,提高功能农产品的市场价值。政府要积极引导农业企业成立中介公司,通过中介公司来切实解决“好产品卖不到好价钱、好价钱吃不到好产品”的问题。要借助全市建设大数据网络的有利契机,助推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架起农民与电商、农产品与大数据之间的桥梁。
二是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。把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主渠道、把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军力量,引进一批战略性知名企业,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项目,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。扶持一批本地龙头企业,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,形成农户+合作社+龙头企业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。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打造一支有技术、懂经营、会管理、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。
三是农业产业要走特色之路。做大做强生猪产业、蔬菜产业,加快建设种养加一体化,实现一二三产融合集聚发展;做精黄梨特色产业,扩大黄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志使用范围,打造“高平黄梨”品牌;做活富硒农业,大力开发富硒功能性农产品,积极打造“粮食、生猪、薯类、水果、蔬菜”等5大类富硒农业产品。制定出“高平大黄梨”、“神农氏小杂粮”等符合我市实际的区域名优品牌整合意见,做大做强名牌产品。
四是农业创新要走生态循环之路。创新农业发展生态循环模式,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加快制定特色农产品标准,有效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。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,加快建设粪污沼气发电项目,推广秸秆还田、种植绿肥、增施有机肥等绿色种养模式,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,确保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。
五是农业发展要走农林文旅一体化道路。做深休闲观光、农业旅游等新型产业。尝试建设大黄梨生态园项目,依托大黄梨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,建设一个设施完备、功能多样的以黄梨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园区。同时,依托我市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祭祖大典、良户古村游等各类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“农业+文化”、“农业+旅游”、“农业+养生”等新模式,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。
农业兴,百业兴;农民富,国家富;农村安,天下安。进入新时代,面对新要求,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切实落实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,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,让城市和乡村实现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,才能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!